您的位置: 首页 >学科主页>历史>资料信息> 详细内容

启秀中学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1-19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启秀中学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
 2.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对材料中所说的“此项制度”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 B.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C.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有机的结合起来  D.使得官员文化素质大大提高,“优胜劣汰”
3.唐代李肇所著《国史补》:“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此材料提供的信息有
   ①唐代手工业生产发达,形成各具特色的手工业生产中心 ②唐代生产的瓷器只有白瓷 ③唐代瓷器已经得到广泛使用 ④唐代制瓷工艺已经臻于成熟
    A.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
 4.南宋乾道年间,岳麓书院达到鼎盛时期。书院的指导思想是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在教学方面,提出“循序渐进”、“学思并进”、“慎思审择”等原则,由此可知
   A.该书院的宗旨有与朝廷对抗的内容       B.该书院受顾炎武的影响最大
   C.该书院的理念倾向朱熹的理学           D.该书院的教学方法完全独创
 5.明朝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之后,处理政事常常夜以继日,疲惫不堪。故设华盖殿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明成祖建立内阁,后来,内阁还出现了领头的首辅。从1402年倒1664年共有96位首辅。这说明
   A.皇帝还离不开大臣的辅佐               B.内阁首辅就是宰相
   C.明朝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首辅在名义上和实际上都无权
 6.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力,从而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这里所说的“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力”,主要是引进了
   A.工场手工业       B.电气化技术       C.机械制造技术    D.机器大生产
 7. 《资政新篇》较之《天朝田亩制度》更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主要是指它            
A.更加鲜明地提出不许外邦人干涉中国内政
 B.明确提出要以法治国,由公众选举管理
  C.主张学习西方,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D.促使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发生
8.某中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放映了一部电影,其中有这样一组镜头:青年学生高呼着“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在街头进行示威。该“运动”取得的成就包括①北京政府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②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③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 ④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9. 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0
77
396
①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由农村到城镇、国外。②导致乡民迁居谋生的原因是中国被打开国门,自然经济解体。③导致乡民职业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近代经济的兴起。④第四个时期出国谋生的人数激增,主要原因是国内社会长期动乱,晚清政府压制工商业的发展,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以上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 仔细观察下面四幅与 1949 年新政协召开有关的图片,这表明                       
      
毛泽东给宋庆龄的亲笔信 前来参加会议的宋庆龄 宋庆龄在讲话 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席黄炎培在讲话
A 新中国成立是以民主党派为主要力量建立的 B 没有民主党派的参与就不能建立新中国
C 新中国实行的是多党合作的多党制         D 是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协商、民主建国
 11.图8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 伯利克里时代民主政治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对此描述不正确的是                  
A.各级官职都向所有的公民开放
 B.民众政治的主要机构有“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C.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由国家发放工资和津贴  
 D.贵族的政治权力消失殆尽
 13.2010年英国大选,保守党战胜了执政的工党,布朗辞去了首相职务,卡梅伦担任了新一任首相。下列关于英国大选的说法正确的是
 A.议会下院的解散是由英王决定的          B.卡梅伦是多数党领袖、国家元首
 C.内阁成员与布朗是共进退的              D.卡梅伦如果受到议会反对,只能解散议会
 14.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由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A.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僵化                  B.社会分配不公引发社会矛盾
 C.经济危机的发生                        D.经济垄断现象的出现
 
 15.下图是早期的汽车,以下对这幅图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A.石油工业由此逐步兴起                      B.交通工具的革命由此开始了
   C.这一发明将会导致一个新产业诞生            D.这一发明将会推动世界市场的发展
 16.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里“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
   A.发动二月革命,走资本主义道路           B.领导十月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
   C.采用新经济政策,恢复发展苏俄经济      D.采用苏联模式实现现代化
 17.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趋完备。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都需要打破。”对此话的准确理解是
   A.资本主义国家福利政策破产            B.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太高
   C.福利政策不利于经济发展应被废除      D.福利政策存在弊端需要调整
 18.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A.密切欧洲各国联系,维护欧洲安全    B.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C.与美、苏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D.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19.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A.联合国         B.不结盟运动         C.世界贸易组织       D.欧洲联盟
 20.中国证券报2010年5月8日报道:为救助陷入债务危机困境的希腊,欧元区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携手提供为期三年总计1100亿欧元的救助,其中欧元区出资800亿欧元,IMF提供300亿欧元,这说明了
 ①希腊是欧共体国家 ②IMF的宗旨是全球性的发展援助 ③凸显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作用 ④反映了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路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材料二:战国后期,诸子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扎》
 材料五: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非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1分)
(2)       材料二、三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3分)
(3)       据材料四指出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并分析其本质目的。(2分)
(4)       据材料五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与朱熹有何不同?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3分)
(5)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3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亚开化中华早,楫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1912年《中华民国国歌》
 材料二: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三:民国三年,某君遇见一个老农,该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该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该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材料四: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华民国国歌表达了怎样的政治愿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政府为实现“楫美追欧”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措施。(5分)
(2)       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你是如何理解的?(5分)
(3)       材料四中林伯渠的观点是什么?“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造成作者这种认识的原因可能是什么?(2分)
(4)       对辛亥革命的不同认识和评价中,你认为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是什么?(2分)
 
 23.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请回答:
1)概括出导致1500年前后“文明遭遇”的主要历史事件。它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2分)
2)“1500—19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试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上概括其主要表现。(3分)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明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在经济上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从中你有何启示?(5分)
 
 2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二 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材料三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3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参阅右图
材料二:“西欧与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朋友,是的。盟友,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
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
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
梦也没想到的那种挑战。”
——摘自《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材料三:“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美国的政
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与世
界社会隔绝的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材料四: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国际环境,尤其是欧洲发生的变化,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机会”,“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善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美国战后在欧洲实施了什么计划?其目的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一中美国的目的能否实现?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5分)
3)尼克松在任期间,在调整与中国关系上进行了哪些活动?有何历史意义?(2分)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70年代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原因。(2分)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