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科主页>历史>资料信息> 详细内容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必修二)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9-08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4课)

1  发达的古代农业

1.识记: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主要生产工具还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已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4)两汉时期:西汉赵过推广代田法耦犁,耦犁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西汉还出现犁壁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6)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A、趋势: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耜耕”或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B、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简单应用: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一家一户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   2)、生产主要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缴纳赋税

3)、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经济的主要模式。)

2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识记:我国古代长期领先世界的主要手工业部门: 纺织、冶金和制瓷等

1)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A四五千年前:丝织品出现。  B、商代,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C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D、唐朝:技术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E 明清:鼎盛。

2)冶金:A、冶铜:①原始社会晚期:已掌握冶铜技术。

②商周:繁荣时期,称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B、冶铁:①西周晚期,铁器出现。②战国,铁农具推广。③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鼓风冶铁工具) ,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魏晋南北朝,灌钢法

3)制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商朝:烧制原始瓷器。②东汉:能制青瓷。③北朝:白瓷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1、   ⑤宋:制瓷技术大放光彩,出现五大名窑。⑥明清:瓷器种类丰富,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 顺序: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2简单应用: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种形态并存(①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不断萎缩 ②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3技术不断进步(以冶铁为例)。(4)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出现。(5)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海外、。(6)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3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识记)

1、商人的来历:善于经商的商朝人

2、交子出现的1)时间:两宋时期  2)地位: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北宋城市发展的表现。1)宋朝以前(定时、定点、管理严格)

2)宋朝(突破时间、地点限制;管理松散。)A市坊界限被打破;B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C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被打破,出现早市、夜市;D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E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有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和朱仙镇。

4  古代的经济政策

1、理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即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1)时间:春秋战国A、春秋:BC 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制: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其实质: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其他国家相继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此后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2评价:A、封建土地私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在封建社会前期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B、但其私有的本质,导致了土地兼并问题的产生,激化社会矛盾,威胁封建统治。历代进行抑制,如实行均田制(北魏→隋唐);(明清)按亩纳税。但私有的根源不除,土地兼并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综合应用:重农抑商。

1基本含义:强调发展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

2原因:a 商业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

b目的: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根本原因)

3)演变:①战国首创: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农本商末”,限制工商业发展。

②汉代大规模推行:汉武帝大规模推行:如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等,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③明清固守:明太祖“厚本抑末”,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 影响:⑴积极:封建社会初期,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⑵消极:封建社会后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

3、简单应用: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海禁”政策)

1)含义: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实行的严格限制中国人出海经商和外国商人同中国贸易的政策措施

2)目的: 明朝:抗击东南沿海的倭寇

             清朝: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影响积极:在一定时期内起到过民族自卫和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

消极:A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B使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5—8课)

5  新航路开辟

1.识记: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1原因:⑴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根源)

⑵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2史实:

航海家

时间

支持王室

开辟新航路

迪亚士

1487

葡萄牙

欧洲——好望角

哥伦布

1492

西班牙

欧洲——美洲

达·伽马

1497

葡萄牙

沿迪亚士的航线到达印度

麦哲伦

1519~1522

西班牙

完成环球航行

2.简单应用: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

对世界:(1)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也被称为地理大发现

2)结束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融合,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3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对欧洲:A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引起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 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掠夺的道路

对亚非拉:1)带来深重的灾难。(2)冲击了当地落后文化和生活方式,促进发展。

商业革命(贸易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多,经营方式变化,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社会分化)

6  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拓展

1.识记:英国确立殖民霸权的时间18 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

2.理解:早期殖民扩张带来的后果

1)、早期殖民侵略国家葡、西 、荷、英、法

2)、早期殖民扩张带来的后果:①对欧洲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对殖民地A带来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破坏性

B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建设性

③对世界市场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拓展。

7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一1840年前后)

1.理解:珍妮纺纱机出现的历史意义

18世纪60年代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

2.综合应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发明: 棉纺织业技术革新:珍妮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动力机器革新: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了机器的普及与发展,进入“蒸汽时代”。

         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1807年富尔顿(美)轮船和1825年史蒂芬孙火车

影响:⑴对生产力: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对生产方式: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存状态,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理念的传播。

社会关系:出现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4)生活环境: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猛增等影响可持续性发展

5)对世界市场(世界格局):以欧美主导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

8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

1.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

电的广泛使用:发电机、电动机、发电厂、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动力):以煤气、汽油、柴油为燃料,工作效率大大高于蒸汽机,汽车、飞机问世。

    电讯事业广泛发展:电报、电话出现。

化工技术的发展:染料、化肥、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等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2.简单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进步性:(1)对生产力:巨大发展,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对生产结构: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且规模增大。

3)对生产关系:垄断组织形成。

4)对世界市场: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拉大,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时间:19C20世纪初

局限性:环境等问题日益严重。

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时间

相关事件

阶段特征

1516世纪

新航路开辟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1718世纪

早期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最终建立起来

20世纪90年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

经济全球化明显加速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9—10课)

9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2)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等

4)主要内容: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②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③筹划海防: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培养新式人才:④创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5)洋务运动的影响(双重性

失败标志:甲午战争的惨败

影响:积极: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②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⑤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消极作用:目的在于维护反动统治服务

2.识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0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理解: 19 世纪末、一战期间、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119 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初步发展

原因:A、甲午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的驱使

2)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迅速发展,出现短暂春天 

原因: A、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B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 业的政策;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

D、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外部条件。(主要原因)

E、民族资产阶级爱国心的驱使

3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19271936)国民政府前十年

原因:①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②全国的统一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日军的摧毁和吞并;国统区国民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③官僚资本压榨民族工业;

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2.简单应用:近代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2)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排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3)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4-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5)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6资金、人才、技术落后

 根本原因: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民国初期(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0世纪20年代(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萧条

国民政府前十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

抗战期间:受到沉重打击

解放战争期间:陷入绝境

1956年,新的春天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1—13课)

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识记: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的时间和主要成就

1)时间:1953——1957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成就:A、建成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B、成就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

3)作用:一五计划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理解:中共八大

1)召开的背景: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起来的新形势下1956年北京召开。

2内容:①指出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确定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评价: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3.简单应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1)时间1958

2教训: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总路线、大跃进)

②生产关系的调整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适应,不能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公社化)

③三者相同的教训是发展经济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国情。

1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简单应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和意义: 

1)时间:1978年底

2)内容:A、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B、政治上: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

C、经济上: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3)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1)时间、地点: 1978年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随后在全国普遍实行

2)内容: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管理体制、农业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变化,土地所有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公有制)

3实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4)意义: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

3.识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识记: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0年,国家划定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称为“一夜崛起的城市”珠海汕头和厦门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理解:新时期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

格局:经过近20多年的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19491956(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1956——1976 年,在曲折中前进;

1978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 21 世纪初基本建立。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16课)

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1.综合应用: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外因: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

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

③近代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表现:衣的方面,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食的方面,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住的方面,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风俗方面,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

15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2.简单应用: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交通: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交通便利快捷;给百姓出行带来方便。

通讯: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人与人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当然也带来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影响。总之,它们的影响是全方位、全方面的

16  大众传媒的变迁

1.识记: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的标志;中国电视业诞生的标志.

电影:1905,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电视:1958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简单应用:互联网的影响.

1.互联网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诞生,90年代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兴起的背景: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

3.互联网的特点: 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传播信息快,被称为“第四媒介”;

②具有很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③高度互动,双向传授。

4评价: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如网上购物、网络学习、电子信箱、个人博客、论坛、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

弊:也使一些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加上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影响身心健康。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7—19课)

17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简单应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具体原因:贫富差距扩大;股票投机活动 ;③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

3)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激化,即生产能力远超过消费能力

2、综合应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1范围广(从美国迅速扩展到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2时间长19291933 3)破坏性大  

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

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18 罗斯福新政

1、简单应用: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新政的内容: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整顿银行,实行美元贬值等

②工业:加强对工业计划指导,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中心)

③农业: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社会福利: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就业)。

2)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作用(影响):①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4)局限性:新政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19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识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主张: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2、理解:美国“新经济”概念

概念: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这种经济中,对创造财富和工作岗位起关键作用的是思想、创新的技术被应用于经济的各个部门的程度,知识与他们创造价值的大小直接联系在一起。)

影响:这种经济推动了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美国一家杂志称这一现象为“新经济的胜利”,“新经济”这一概念由此问世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21课)

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简单应用:苏俄新经济政策(1921年实行)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1)原因: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年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

2)内容:(“新”的表现)①农业方面: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方面:解除大部分小企业一部分中型企业国有化,允许私人兴办小企业对于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矿产、森林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方面:恢复货币流通商品交换

④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3、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3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一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主要表现有:

工业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

农业方面: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停滞不前。

经济体制方面:单一公有制排斥货币市场关系价值规律的作用;实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企业生产消耗大、经济效益低,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2影响:进步性:利于国家统一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如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也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见横线后面内容。

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识记: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

1)赫鲁晓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内容: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2)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与美国争霸,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

2、识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

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解体。

★拓展: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

经历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随后又出现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及给我们的启示:

A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B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C建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制度。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224课)

22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影响

建立过程:194444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1945,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

主要内容(特点):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固定的汇率

主要机构: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⑵世界银行(WB

作用:⑴积极: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即稳定秩序;恢复经济)

⑵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2、识记:二战后出现的世界三大经济支柱

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995年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注意图标)

 

影响:这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23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世界三大主要区域经济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欧洲联盟成立时间1993

影响: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即,APCE  1989年成立)

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24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综合应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影响:①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于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因有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

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经济基础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A、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B、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2、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及影响

1)、时间:200112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积极:(机遇)①对中国: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对世界: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善的世界贸易体系。

消极:(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有些产业会受到冲击。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