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科主页>物理>成果信息> 详细内容

《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3-07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同课异构

《摩擦力》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沈军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教学目标:

1.掌握两种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掌握两种摩擦力的方向判断方法。

3.掌握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的方法。

4.让学生体会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把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习惯。

5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通过探究活动既学会表达自己又学会倾听别人。

6.通过实验的设计、数据的处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

重点:探究摩擦力的规律

难点:判断静摩擦力是否存在及方向

 

活动设计: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及说明

 

 

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以及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

 

 

 

 

 

 

 

 

 

 

学生分组实验: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观察最大静摩擦力

 

 

 

 

 

演示实验:

利用数据采集系统进行实验描绘摩擦力变化的图线

 

 

 

 

 

 

知识应用

创设情境:

演示:

⑴滑块滑行后停下来

⑵在木板上拉动滑块

⑶用线拉着滑块不让它动,拉动木板

⑷把木板倾斜过来,让滑快下滑

(小结)

得出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方法

 

 

 

演示:

⑴用弹簧秤拉滑块,滑块不动

⑵让木板倾斜一点,滑块仍然静止

⑶竖直放置木板,用水平力压着滑块,使滑块静止

(小结)

得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方法

 

 

引导讨论

请大家自己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怎样去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组织学生利用已有器材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小结)

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

介绍动摩擦因数的物理意义及常见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提出新问题:

请大家自己完整的观察一下物体从静止到运动的过程,用弹簧秤慢慢增大拉力拉物体,观察在整个过程中,各阶段物体的状态以及受到摩擦力的情况

 

介绍数据采集器

进行实验

观察得到的摩擦力变化的曲线

 

总结

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关系

 

例题见书

例题分析

(总结)

 

 

 

 

学生思考回答:

滑块是否受滑动摩擦力,摩擦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摩擦力的方向怎样?

 

 

 

 

学生归纳总结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解释“阻碍”“相对运动”的含义。

 

 

学生思考回答:

滑块是否受静摩擦力,摩擦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摩擦力的方向怎样?

 

 

 

 

 

学生归纳总结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学生猜想:

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和接触面积、压力大小、粗糙程度、运动快慢等因素有关

 

思考并交流讨论得出控制变量法

 

 

 

 

交流讨论得出:利用二力平衡定量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展示自己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定量得出压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对动摩擦因数有定性的认识

 

学生阅读动摩擦因素的表格

 

 

同学们观察到在物体由静到动的瞬间,弹簧缩了回去

 

 

 

 

 

根据图线分析、认识最大静摩擦力以及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关系

 

 

让学生在情境中回顾初中已经学习过的知识。

 

 

 

 

 

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让学生在情境中培养类比、推理的能力。

 

 

 

 

 

 

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学生体会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使学生意识到应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多变量的研究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锻炼学生合作实验的能力,学会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表能力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的习惯

 

 

 

 

 

培养学生分析图线的能力

 

 

 

 

 

 

 

训练学生利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课本上首先用一幅卡通画让学生思考与讨论,然后按照箱子状态改变的顺序引入静摩擦力,且用实验和摩擦力与拉力的关系图线帮助理解静摩擦力的大小,最后用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节内容强调物理实验在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中的作用,突出经历体验。考虑到学生在初中对摩擦力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本节课仍然从学生熟悉的滑动摩擦力入手,首先从滑动摩擦力的现象引入,由学生观察并总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方法。进而给出静摩擦力的情境,继续由学生观察总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方法。在对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开始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在这里安排学生分组实验,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以便让他们“经历”和“体验”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同时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后,让学生观察由静摩擦力到滑动摩擦力变化的过程,利用数据采集系统清楚的展示难以准确观察的实验现象,使得学生对最大静摩擦力有清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全过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编排、剪裁,教学设计合理。教学中师生活动积极,课堂上教者创造了一个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了动脑想的时间,动手做的空间,让学生质疑、动手、讨论、积极参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手段先进,教者设计了一些新颖有助于新概念理解的小实验,利用多媒体教学有效延长了教学的“时间”、放大了教学的“空间”,特别是教学中应用了数据采集器,使摩擦力大小的变化过程直观的显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在实验时还可以给学生以更多的指导,使学生的实验更加有成效;在问题的设计上的更加有梯度,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散,最后可以再多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自己消化,理解。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