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科主页>语文>成果信息> 详细内容

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9-09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

殷培培

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消除僵化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实现,应用性的创造性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出现。这正是我们向素质教育方向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这种态势下我们更应该注重方法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灌输。所以现代文阅读应该强调教会学生方法,才能在应试中取得高分。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就现代文阅读应试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一、 词义的理解

在现代文阅读中,能否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对确认语句蕴含的深层意义,对准确的概括段落大意,对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都有直接的关系。把握文中的词义,特别是处在重要位置上的词义,也是从局部到整体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怎样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呢?

首先,必须联系上下文,从整体上去把握,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上下文,就是指语言环境,可以说,语境确定了词义。

其次,还可以从一些具体的细节上去把握。一个词语,除了一般通常具有的含义外,往往还要考虑它的色彩含义。如感情色彩,决定了词性的褒贬;语体色彩,决定了词语运用的得体与否。除此之外,词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适用的对象,搭配的习惯等等,以及看它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是普通用语还是特殊用语,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词义。

上述的这些方方面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有时单就其中的某个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综合起来,全盘考虑。

比如在《传奇女子——林徽因》这一篇现代文阅读中: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要求理解这个地方的含义。这个地方的我们就必须联系上下文、把握细节、全盘考虑,那么它们特定的含义就出来了:她像花一样,指年轻的林徽因芳华绝代,才华横溢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是指林徽因历经生活艰难,成熟坚强了。正是通过对这两个词特定含义的理解,我们就能初步把握了林徽因的一生,整体了解了文章的主旨。

二、 解释文中含蓄的语句

解释含蓄的语句,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重点内容。正确理解句意,是理解段和篇的基础。把文中那些内涵丰富、结构复杂、作用特殊的语句理清了,才能把握作者思想,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怎样理解含蓄的语句呢?

其一 ,含蓄的语句要多读。有了一定的语境,句子的含义也就被牢牢地固定下来了。我们只要在一定的语境中反复阅读,寻找语感,句子的隐义是可以自现的。

其二,前后关照,仔细推敲。要特别注意关联词所连接的内容,若文中出现了首先,就要注意其次;看到了一方面,就不能忽略另一方面,否则就会顾此失彼。另外,那些传达时间、地点、场合等重要信息的关键词句也不能忽略。

其三,触发联想,品出言外之意。这一点指的就是不能单单局限于阅读材料本身,而应拓开思维;或觉得材料与自己的生活有关,可用生活体验来补充认识;或发现材料与平时所读的某书有关,可以触类旁通;或从语法的角度去领悟话语的机锋;或从情感、风格等方面,甚至是语言的空白省略上,去获得多种认识,体味无言之美。

三、 概括文章的具体内容

概括能力的培养是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一,也是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考试说明》就明确要求考生对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要能把握文中表现的观点能正确把握文意说明能把握特征,这些都是高考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具体要求。

要想在现代文阅读中正确概括文章的具体内容,第一要通览全文,抓住文眼进行概括。

所谓文眼,就是作者的立意之所在,也是文章构思布局的关键。在文中,它具体表现为能瞻前顾后,领挈全文的某一关键词语或句子。抓住文眼进行概括,多适用于散文。例如:《流放出生命的精彩》这篇散文中,抓住流放这个词就可以对这篇散文有个整体的把握,文章通过流放前后的对比,写出了林则徐生命的精彩。

而对于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则往往是抓住关键的词、句、段。这是概括具体内容的方法之二。在《双刃的于丹热》这篇现代文阅读中要求分析概括《于丹<论语>心得》的原因。那么我们只要专注前两个小节的最后一句话和第四自然段,我们就可以总结出答案了。原来《于丹<论语>心得》的火是因为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导致整个社会出现严重的精神匮乏,书本身语言的浅显易懂以及国人的追风心理和媒体的炒作。

文章的关键词、句、段犹如文章的窗口,通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具体的内容。通常,那些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句和段,亦有很强的概括力,或者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概括信息和依据,让我们答题时能准确有效,事半功倍。

                                                                                                                         发表于《南通教育研究》

分享到:
【打印正文】